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新形势下用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发展的思考》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要求各县区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入工业融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持续深入解决。
一是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次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支持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编制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培育一个品牌”的机制,按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二是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搞命令式,也不搞“一刀切”。
三是树立“五种观念”。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在确定抓好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促进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树立“适当超前”的观念。大力推广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使农民收获到可观的调整效益。树立“整体联动”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农业与其它产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在社会循环中获得可靠依托和支持。树立以改革促调整的观念。通过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促进农业结构有序调整,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机制。
四是突破“六大难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是工作推动的难点,是我们实施突破的重点。这些难点概括起来就是培植主导产业难、建设标准基地难、发展龙头企业难、拉长产业链条难、扩大经营规模难、拓宽销售渠道难“六难”,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做到一“难”一策,一“难”多策,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如面对农业产业链条上存在的“一断二短三恶性”的情况我们就一一采取措施进行 “链接”,针对“一断”即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农民得利少的情况,我们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组织,并支持他们发订单、返利润、让股份等办法,形成与基地和农民利益的紧密联接;针对“二短”即加工链条短,营销距离短的情况,积极组织发展精深加工产品远程营销;针对“三恶性”即农产品销售恶性竞争的情况,倡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有序组织生产销售,较好地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