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司其责,共建共享,合力营造和谐社区
——党校理论培训关于基层治理的几点思考
按照县委组织部要求,本人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党校理论培训,结合本人在基层工作多年的经历,对基层治理创新与实践这个课题产生了共鸣,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先来看以下几个问题:
民生投入越来越多=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
管理越来越细=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
社区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怎样回答以上三个“等式”,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
一、基层治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应对办法。
举一个例子,某镇自2008年灾后重建至今,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十多个、改扩建县道、场镇街道、新建改造村、社两级道路上百条;完善了消防站、配气站、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文化广场等市政设施;完成标准化敬老院、标准化中小学、标准化卫生院、改(新)建村级活动场所若干个;工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经济主新增就业岗位若干,另外,农林、社保、计生、民政、残联等惠民政策每年投入上千万,涉及千家万户。随着城乡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民生工程大量投入、政府服务日益细化,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但是连续两年的社会满意度测评结果都不尽人意,排在全县中下游水平。什么原因呢?是我们不够努力吗?不是!笔者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有了更高的期望,而我们的基层治理方式还停留在过去,没有与时俱进,同步提升,这 ……此处隐藏2198个字……接待站、“收发室”。群众有诉求、希望得到更公正清楚的解答才会去信访。很多时候,我们信访工作人员接待到群众后,弄清楚来访问题、来访人姓名家庭地址后,只是一个简单的移交部门处理或责令地方政府限时办结就了事。群众本来满心欢喜地以为在信访部门能够得到一个公正清楚的解答,不料又被打发回去。如果信访部门能够根据来访者问题,按照相关政策进行解答或者是协调相关部门一站式处理,不让群众来回奔波,跑冤枉路,又何来激化矛盾、引发越级上访呢?
(四)历来,征地拆迁是基层社会矛盾最集中的领域。不管是什么项目,征地拆迁不能只图快、求结果,而忽视财政成本和群众需求。很多时候,一个项目的引进,上级通常要求尽快提供用地保障,尽快进场、尽快建设、尽快出成绩,于是就会出现安置房还未建成就拆迁、指标还未下来就拿地。在群众安置之前、指标落实之前,这期间的租金、过渡费通常一发就是持续几年甚至十来年,这不是白白地增加了用地成本吗?财政一旦吃紧就无法及时兑现补偿款;还有一种情况是,地被占用很久了,群众社保没下落、安置房没下落。群众不能按时拿到补偿款或迟迟享受不到征地政策,就会埋怨政府,影响政府公信力不说,还诱发了很多不必要的上访事件。
综上所述,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我们不仅要有壮士断腕的改革豪气,还要足踏实地做深做细,只要政府、社会、个人形成合力,共建共享,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以上是我多年基层工作的深切体会,结合此次培训,明白了很多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也提升了对新问题新情况的认识,可能还有很多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的地方,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提升理论水平、提升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我县的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