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2日,一把利“剑”刺向天空。由我公司和602所共同研制的轻型直升机在景德镇吕蒙机场首飞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的直升机事业又揭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蓝天剑之梦
研制我国自己的轻型直升机,是航空人寄托在蓝天里的又一个梦想。1991年1月,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和总参谋部联合批复了航空工业部《轻型直升机研制任务书》,并将轻型直升机正式列入我国2000年直升机发展规划。
从此,厂、所在国防科工委、总参陆航局和航空工业总公司的亲情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大量的、艰苦的研制工作。
为满足轻型机的研制,必须编制大量的符合适航管理要求的生产说明书和材料说明书,同时还要制订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厂、所及各参研单位的数千名科研、工程技术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要加快研制步伐,就必须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手段。厂、所共同拟定实行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的目标和计划,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开发和实践。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为轻型机的研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92年3月,轻型机试制工艺总方案通过了部级专家评审。1992年6月,设计图纸开始陆续发出,生产准备工作从此拉开帷幕。
轻型直升机相对于直八运输型直升机而言,体积小得多,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轻型机共有产品图纸8940标准图幅,设计技术文件1328份;生产说明书64份,质量控制文件94份,生产性控制文件3108份;发出制造指令FO、AOF249 ……此处隐藏1458个字……验任务。并完成氟塑料软管收口、氟塑料掸圈等多项技术攻关课题;16车间承担了机内所有金属结构件、操纵杆的加工任务,在总装过程中他们24小时安排人员值班,随叫随到,接到令单马上就干,没有令单有命令也不推诿。18车间承担的标准件生产可谓品种多、数量大,总计达900多种,而设计更改就有700多种,其中急件500多种,这其中还不包括19种复制件和由于大量外购成品未配备标准或非标准的零配件而补加工的。承担刀量具生产的52车间,从一开始就本着比零件生产快一拍的原则把轻型机的生产摆在首要位置,还经常在图纸未形成的情况下到各零部件加工车间现场确定刀、量具的生产方案,仅今年1至11月份就完成145项814件刀、量具生产任务。
由于原承干轻型机尼龙燃油箱的北京某单位不能按时供货,公司决定自己加工生产铝燃油箱以保证总装和首飞。23车间和20车间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20车间老技术员曹阳伟当时正发高烧39度多,并且又范了胆囊炎,但他仍坚持白天晚上连轴转,检验员沈菊芳也打破工种界限和工人们干到凌晨。
在轻型机进行通电试验时,50多岁的副总特设师冯章明不顾身体有病也通宵达旦地在现场配合36车间电气组观察现象,分析问题,排除故障,保证了新机通电试验成功。
12月26日晚至18日,外面细雨蒙蒙,寒风瑟瑟,但在试飞站停机房内却温暖无比,轻型机进入了最后一道工序——喷漆。6车间职工在59车间、试飞站、冶金处等单位的配合下,奋战了两天两夜,为新机“穿”上了漂亮的外衣。
轻型机进入地面长试后,试飞机组的同志每天在机场上担负着8小时的试车任务,不仅要忍受刺骨寒风的侵袭,还要操纵设备,观察机上出现的细小变化。12月16日,50个小时的地面长试结束:“长剑”要出鞘了!